国学经典的孝道文化
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,而孝敬老人更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,自古就流传着“百善孝为先”的经典语录。然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多人,却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,狭隘化了。
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。国学中关于孝道的著作颇丰,论述也极为精辟。一部《论语》就有十九处明确提到了孝,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也都有很多关于孝道的阐述。儒家的《孝经》,佛家的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,道家的《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》、《吕祖劝孝文》等专著,更是触及灵魂,影响深远。现在,书店里有很多关于国学的启蒙读物,比如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增广贤文》、《二十四孝图解》、《千字文》等也都讲有孝道。
(资料图片)
此外,还有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格言箴语,影响既深且广。比如:万恶**为首,百善孝为先;子贤家业兴,子孝父心宽;当家才知盐米贵,养子方知父母恩;鸦有反哺之孝,羊有跪乳之恩;儿子远道思亲泪,不及高堂念子心;孝顺还生孝顺子,忤逆还生忤逆男;不信但看檐上水,点点滴滴照道来;养亲切莫推躲,犹如只生一我;家有高堂,定比人强;家有一老,黄金活宝;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;千经万典,孝义为先等等。国学特别重视对弟子的孝道教育,主张从娃娃抓起。《孝经》第一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意思是说,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。国学经典《孝经》并不长,仅有1799字,分作十八章,列为儒学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。历史上有魏文帝、晋文帝、晋孝帝、梁武帝、梁简文帝、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顺治、康熙、雍正皇帝等,他们也都纷纷为《孝经》作注解。历史上,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视《孝经》呢?就是因为倡导孝道,能使人心地淳厚,安居乐业,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,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。《论语》中有一句名言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也。”这句话说的就是:孝顺是做人的根本,人之善行莫大于孝。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孝,其他的品质和人格也就无从谈起。事实上,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经产生了。远在氏族部落社会,孝的意义就十分广泛,是指对氏族中年长者要尊重、敬爱、赡养和祭祀。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,孝也由对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赡养变成了对父母、爷奶的关爱和敬养,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"重要伦理规范。
那么,儿女到底该怎样孝敬父母呢?国学经典《论语》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。孔子说:“弟子,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凡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做到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他还说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。”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孔子特别重视精神方面的孝,这一点在物资丰实,衣食无忧的今天,显得更为重要。子游问孝,孔子说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”子夏问孝,孔子说:“色难。有事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”孔子认为,作为儿孙仅仅做到了满足老人的饮食需求是不够的,还要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,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灵慰藉。
在古代交通不便,出门五十里外当天就回不得家,故要求孩子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就是说,父母在时,不要去得太远;无奈,如果一定要远行,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,多长时间能回来。然而,如今时代变了,交通方便了,儿女外出经商打工已成为必然。此时,作为不得不外出的儿女要懂得,在父母眼里,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更为重要。歌曲《常回家看看》之所以能唱红大江南北,就是由于它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情感。作为在外工作的儿女,如果实在做不到“常回家看看”,也要尽可能做到常常往家里打电话,让父母能够常常听到儿女的问候。
倡导孝道实际上就是用德行来影响政治,提升德治与法治的理政效能。《孝经》主张用孝教化百姓。指出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”对人们“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父母者也;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;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”只有这样,社会才能更加稳定,才能形成“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”的良好局面。
自汉代以后,“以孝治天下”的学说贯穿中国封建历史的全过程。西汉的“举孝廉”政策,应该说是儒家孝道常说影响力巨大的证据。孔子说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”意思是说,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,大都是忠君爱国的人,大都是遵纪守法的人。儒家忠孝一体的思想,被历代政治家所采用。汉之李陵、宋之岳飞、诸葛亮临危授命于姜维等等,皆因其“事母至孝”。
据报道,某省委组织部提拔任命干部,加上了孝与不孝的条件和内容,此举得到了许多百姓的认同。有位记者指出,不孝的人不仅党和国家不能用,连朋友也不可交。试问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敬的人,他能赤胆忠心为党为国吗?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?他能对朋友言而有信吗?《孝经》把孝分为三个层次:一是“小孝”,能孝敬自己的父母;二是“大孝”,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;三是“至孝”,能成为圣贤,普利天下众生。
简而言之,人人都要有儿孙,人人都要做父母。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,才构筑**类历史的长河,因而有了社会,有了财富,有了文明。孝是人类繁衍之所系,孝是人类幸福之所系,孝是人类进步之所系。当然,研究和弘扬国学的孝道思想,要与时俱进,要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合,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过时的教条教义,也不能过分绝对,钻牛角尖,造成对民族精神的伤害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